1.烂鳃病:发病特征是病鱼体色发黑,离群独处,废食。鳃丝腐烂带泥,鳃盖内侧表皮充血,常腐蚀成圆形透明小洞,俗称”开天窗”。草鱼鳃瓣感染粘球菌后,病变区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、溃疡和侵袭性出血。青鱼、草鱼、鳙鱼等养殖鱼类都可发生此病,尤以危害草鱼为主。水温15℃以下,一般少见,20℃左右开始流行。
防治方法:水深1米使用“鱼康乐2号”,若病情严重或出现暴发性病害时,可用1.5%“鱼康乐1号”添加在饵料中投喂,3~5天为一疗程。
2.鲢四极虫病:由鲢四极虫寄生在鲢胆囊内引起,鲢四极虫在6、7月感染鲢鱼苗,越冬期在鱼体内处于变态期,越冬后期形成首成熟孢子,常并发水霉病、斜管虫病,引起病鱼大批死亡,少量寄生时症状不明显。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消瘦,体色变黑,眼圈点状充血或眼球突出,鳍基部和腹部呈黄色,肝脏淡黄或苍白,胆囊较大,充满黄色或黄褐色胆汁,肠内充满黄色黏状物,个别病鱼体腔积水。
防治方法:①用生石灰清塘,能杀灭塘底淤泥中的孢子。②严格执行检疫制度。③加强饲养管理。增强鱼体抵抗力。④发现病体及时处理,深埋在远离水源的地方。
3.指环虫病:病原为指环虫,病情严重时,病鱼鳃丝肿胀,粘液增多,呼吸困难,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。
防治方法:①90%晶体敌百虫0.3~0.7ppm全池泼洒。②虫扫净按130毫升~170毫升/亩/米全池泼洒,病情严重时可隔天再用一次。
4..痘疮病:发病初期,病鱼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,上覆白色块状粘液。随病情发展,白色斑点数不断增加,病灶部位表皮逐渐增厚,形成石蜡状增生物,形似痘疮,故称”痘疮病”,主要危害越冬前后的2龄鲤鱼,秋季至初冬和春季,水温10~15℃时多发。近年来,由于网箱高密度养殖技术的发展,此病日趋严重,发病率逐渐升高。
防治方法:鱼体开始摄食后,饵料中添加0.2%“超浓缩光合细菌”和0.3%维生素Vc,提高鱼体免疫力。
5..鳃霉病病鱼不摄食,游动迟缓,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,鳃瓣有点充血,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,严重者鳃丝坏死,影响呼吸功能,导致病鱼死亡。
防治方法:①清塘消毒,保持水质清洁,防止水质恶化。②培育水质需施发酵腐热的有机肥,不宜生施。③发病池要迅速加注清水,处理水质,或者将病鱼转移到水质新鲜清洁的池塘中。④20-30毫克/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,可降低水中有机质的含量,处理水质。
6.打印病: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,病鱼在背鳍后的体表有近似圆形红斑,病灶处鳞片脱落,而后形成溃疡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。
防治方法:①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(如牛、羊等的粪便)是单胞菌菌的孳生之处,因此鱼池施用时须用生石灰拌匀并充分发酵,腐热后方可施用,以防病原体进入。②鱼种过塘时,可用2%的食盐水浸洗5-10分钟,可有效预防此病。③患病时采用菌毒清0.5ppm或二溴海因0.3ppm全池泼洒。